研三的日子,忙碌而又烦躁。求职是一个非常辛苦的过程,从9月底开始一直持续到来年的5月,各家公司你方唱罢我登场。现在社会关于研究生就业压力的报道可谓铺天盖地,这让我们心里不免感到紧张,觉得前途迷茫。可实际上大家最后都还是会有着落的,只是这个最终的着落可能等候的时间比较长,这种漫长的等待会让每一个求职的人心中倍感烦躁。所以,求职的时候心态一定要摆正。要明白找工作的长期性,又要知晓这是黎明前的黑暗,成功就在眼前。其次,要有所为有所不为。有的同学什么单位都投简历,都去参加面试,最后拿到offer的数量也的确比一般人要多。可是这种找工作的战术会让自己疲惫不堪,甚至最后也可能没有找到理想的工作,而且在这几个offer中到底签哪一个也是一个问题。与其这样,还不如选好目标,精心准备,一举拿下,这样有的放矢既节省精力又能称心如意。在整个求职过程中,我并没有广撒网,只是选择了自己想去的十来个单位投简历,笔试面试到最后一关的只有三家单位,最后拿到了两个offer.
品位着这三年来的得失,收获多多,遗憾多多。如果能够再来一次,一定可以做得更好,只是,我们没有如果了。不管满意也好,不满意也好,生活,又一个段落划上了句号。研二的日子,单调又迷茫。研二的的学业压力就要小很多了。上讨论班、听讲座、找实习便成了这个时期的主旋律。第一年导师在国外做访问学者,因而没有时间管我,第二年就不一样了。我每周都得向他汇报我读的论文,讲解论文的主要内容,还经常因为没有达到要求而挨批。但是这种讨论也使得我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,当你通过自己的努力把一篇很经典的文献弄得一清二楚的时候,那种得意是无法用言语来描述的。
听讲座则是最期待的了,这可能是我在北大最留念的东西了。等到我搬回学校住宿的时候更是各种讲座的常客。北大在这方面的资源极为丰富,有时候一天有好几场。内容包括政治时事、经济热点、外交评论、职业规划、创业得失、科研经验等等。我学到了很多的东西,也大大开阔了视野。
实习是每一个北大人都很熟悉的字眼,在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早早地开始了求职的准备。而且每年那些拿到牛offer的人也都讲到实习的重要性,这使得实习在北大更是火爆,随便一个公司来北大招实习生都能收到上百份简历。要不要找实习,找一个怎样的实习,都是那个时期我们每一个人的困惑。有时候觉得要想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,实习则是必不可少的;有时候则认为,只要其他的方面足够优秀,没有好的实习也一定能够找到好的工作。思想的摇摆不定,让每一个人都对前途感到一丝担忧,有时候会莫名其妙地感到很烦躁。
等到找工作的时候才发现,我们对实习太过于看重了。如果不是去外企,那么实习的经历并不是那么重要,这可能是内资企业的招聘还不是很规范的缘故吧。但即使是去外企,一般公司的实习也不入他们的法眼。可是顶尖的外企招聘的实习生数量毕竟有限,不可能每个人都能如愿以偿。其实多数人对实习并不是很理性,为了实习而实习。实际上,实习的目的不外乎两点:自己了解公司,公司了解自己。前者是想通过实习看看公司是否适合自己,让自己弄清楚自己的兴趣所在。后者是公司通过实习判断你是否是公司想招聘的员工。这样一来,如果我们知道自己的兴趣所在,那么并不一定要找实习。只要自己的能力具备,最终还是能够找到满意的公司。怎么证明自己的能力呢?做课题、考资格证书(比如金融分析师)等都是不错的选择。研三的日子,忙碌而又烦躁。求职是一个非常辛苦的过程,从9月底开始一直持续到来年的5月,各家公司你方唱罢我登场。现在社会关于研究生就业压力的报道可谓铺天盖地,这让我们心里不免感到紧张,觉得前途迷茫。可实际上大家最后都还是会有着落的,只是这个最终的着落可能等候的时间比较长,这种漫长的等待会让每一个求职的人心中倍感烦躁。所以,求职的时候心态一定要摆正。要明白找工作的长期性,又要知晓这是黎明前的黑暗,成功就在眼前。其次,要有所为有所不为。有的同学什么单位都投简历,都去参加面试,最后拿到offer的数量也的确比一般人要多。可是这种找工作的战术会让自己疲惫不堪,甚至最后也可能没有找到理想的工作,而且在这几个offer中到底签哪一个也是一个问题。与其这样,还不如选好目标,精心准备,一举拿下,这样有的放矢既节省精力又能称心如意。在整个求职过程中,我并没有广撒网,只是选择了自己想去的十来个单位投简历,笔试面试到最后一关的只有三家单位,最后拿到了两个offer.
品位着这三年来的得失,收获多多,遗憾多多。如果能够再来一次,一定可以做得更好,只是,我们没有如果了。不管满意也好,不满意也好,生活,又一个段落划上了句号。